筼筜思语 | “美丽”的背后:厦门城市品质提升的实践探索
青盟专栏 | 筼筜思语
筼筜,水边的竹子。竹有七德,其首曰直,有话直说,直话短说;其次曰进,不怕慢就怕站,所思即所进。作者有缘,旅居筼筜水边,修身养性之余偶有所得,落笔记之,名曰筼筜思语。片片思语觅知音,有感不发憋得慌,无感乱发臊得慌,不搞假大空,力求严紧实,不扯犊子,不抬轿子,独立思考,独自负责。
1、透过美丽看品质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成为国家战略和引导空间发展的主逻辑。我国城市化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寻求“存量优化”,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多纬度较量中,城市品质成为各地参与新一轮竞争的重要资本,成为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的关键要素,也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
住建部明确把提升城市品质作为2019年十大工作重点之一,以品质提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成为各个城市的普遍追求。厦门是一个小而美的精品城市,“美丽厦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享誉国内外,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厦门金砖会议上称赞“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来源于山水城田海的天然本底,更来源于厦门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
《辞海》中对“品质”一词的解释有二,狭义指物品的质地,广义指物品在某一预期的期间内,能完成其应有功能的能力。可以看出,“品质”的核心在于能力和质量。对于“城市品质”而言,可展开为由“品”和“质”构成。
“品”,指品相,强调的是城市外在美不美;“质”,指质量,突出的是城市内在优不优。城市品质要求的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强调的是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优质”相统一,核心是从人的视角来营造和发展城市。
2、寻找城市品质的理论源泉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营城造城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之一。对城乡建设而言,“天”既指山水自然环境,也涵盖文化传统秩序;“人”既指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也包括人的建设行为。
从本质上看,“天人合一”思想规范的是城乡建设行为、自然环境与文化秩序、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在漫长的城乡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营城造城的丰富智慧。
从城乡建设与山水自然环境的关系来看,首先强调的是敬畏,其次是在尊重基础上的巧妙利用。大尺度空间上,推崇的是“因势赋形”的城市全局形态构建,以“天阙模式”来寻求山水城在大格局中的秩序。
小尺度空间上,推崇的是对自然的“黠缀”,体现“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这一思想,强调把据自然环境的“特”、“异”、“巧”,以“画龙点睛”的方式促进山水之美与城乡建设的相互成就。
在建设模式上,推崇“文人+匠人”模式,文人经营格局,重在谋划;匠人具体营建,重在落实。从城乡空间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看,空间从来不是单纯的自然空间,它是表达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以文化为核心形成秩序,以文化和秩序为基础,来营造城乡空间,以空间营造来服务和规范人,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所有这些营造智慧的核心在于“人”,修正人对待自然环境和文化的态度,规范人的建设行为,并最终通过被塑造的空间服务于人的生产、生活及整个生命历程。
吴良镛先生在系统总结和汲取中国数千年营城造城智慧和人居文化的基础上,从“广义建筑学”出发,创建了“人居环境学”,成为指导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最重要的理论源泉。
吴先生强调“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愈复杂,愈要更加关注环境的质量,良好的环境是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人们的共同职责”,并在20年前,就发出了精心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维护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千方百计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倡议,成为我国城市品质提升走入城市空间、走入城市设计的标志。
(2) 人本主义思潮与“第三空间”理论
1960年代之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分层理论,主张要尊重人性,满足不同阶段人的合理需求。在这一思潮带动下,对城市的研究开始从人的需求出发,告别适应工业化时代、资本主导的“空间生产”模式,满足人的空间权利和需求,代表人物包括简.雅各布斯、杨.盖尔、彼得.卡尔索普等。
其中,简.雅各布斯在其代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活力论”,强调多样混合且高密度传统街区才能保证城市健康发展,提出吸引市民参与,保留旧城区老建筑、增加沿街小店铺等激发城市活力的规划措施。
杨.盖尔提出了“人性化场所”的概念,在其代表作《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彼得.卡尔索普作为“新城市主义”创始人,提出了“地点美学”概念,反对稠密拥挤的城市社区,强调塑造前工业化时代社区的人性化和亲切感;重视步行空间的重要性,强调伟大的城市都是适合步行的城市;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功能混合且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提出的“TOD”模式、“小街区密路网”、“低碳城市”等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中广泛应用。这些人本主义思潮下的城市理论对城市品质提升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其是美国社会学家瑞.奥登伯格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将人的日常生活划分为三类空间,第一空间是居住空间,第二空间是工作空间,除此之外为第三空间。具体包括公共空间(城市酒吧、咖啡屋、博物馆、图书馆等)、滨水空间、道路空间、绿地广场公园、创新创业空间等。
第三空间最能体现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也最能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品质越高,人在第一、第二空间逗留的时间就越短。该理论从人的视角来审视空间,从人的行为活动来区分和打造空间,从微观人的活动来透视宏观社会发展阶段,契合了我国现阶段城市转型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优化、城市功能升级、生活氛围营造、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拥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引导性。
3、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的内容重点
住建部将提升城市品质确定为2019年十大重点工作之一,要求以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关注的民生实事为着力点,提升城市品质。各地按照要求,突出地方特色,以城市双修、城市设计、重点行动为手段,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实践工作。
城市品质的核心是满足人的居住、就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良好的城市品质包括优良的生态景观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绿色智能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
城市品质提升针对的主要是城市存量空间,聚焦的是人居环境改善,需要坚持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空间、场所、设施、风貌、行为、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
作为一项工作,城市品质提升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景观提升、城市特色风貌营造、景观绿地系统建设、公共空间整治、老旧空间活化利用、绿色城市出行方式构建等内容。
4、厦门城市品质提升实践的全景扫描
百年以来,厦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岛外(同安古城)到岛内(厦门岛老城)再到岛外(岛外新城)直至今天岛内外联动的过程。城市品质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贯穿于岛内、岛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岛内更新、岛外开发、乡村振兴的全领域。
厦门岛作为体现“美丽厦门”的核心空间,创新性地运用“共同缔造”的方法,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规划设计建设实践。以厦门岛为重点,选取生态环境景观提升、城市特色风貌营造、多样化公共空间打造、“三旧”空间活化利用、健康绿色出行空间建设5个方面、12个典型案例,从技术特点、实施成效等角度对厦门城市品质提升实践进行全景式扫描(表1)。
表1 厦门城市品质提升工作重点与典型案例
城市品质提升工作重点 | 典型案例选取 | 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
生态环境景观提升 | 筼筜湖综合整治提升 | 建设截污设施、补水泵站,启动红树林生态修复,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海湾公园,完善沿湖配套工程,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
五缘湾滨水空间打造 | 高标准打造海湾水体景观,建设湿地公园,配套游艇码头、高端居住及高端医疗养生园等功能。 | |
城市特色风貌营造 | 环岛路沿线综合提升 | 全线规划、分段打造、突出节点,建设主题公园,改造直立护岸为休闲沙滩,增设观景平台、增加观海体验等。 |
立体绿化及第五立面改造 | 能绿尽绿,屋顶、围墙及天桥等立体绿化工程;机场等重点门户地区第五立面改造,统一屋顶样式、颜色等。 | |
多样化公共空间打造 | 沙坡尾有机更新改造 | 共同缔造、小尺度更新、渐进式营造,水环境整治,旧生产空间功能植入与活化,生活社区更新,滨水街道修葺。 |
铁路文化带状公园建设 | 旧铁路改造带状公园,增加坐凳、铺装及景观小品,删除杂草、杂土等,改造场地融入灯光、浮雕等现代元素,留下铁路配件、留下记忆。 | |
软件园二期创新空间打造 | 将采石坑打造为中央水体公园,建筑沿水景灵活自由布局,道路曲径通幽。 | |
“三旧”空间改造利用 | 曾厝垵旧渔村空间改造与功能活化 | 入口及重要节点打造、“五街十八巷”提升工程、传统建筑空间的活化利用。 |
华美卷烟旧厂房整体改造 | 空间环境的美化提升,屋顶绿化、内部植入咖啡、影院等新业态,旧空间、老物件的保留、改造和利用。 | |
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 | 先民生后提升,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小区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建筑物改造提升等。 | |
健康绿色出行空间打造 | 空中自行车道 | 改善出行、打造立体城市、形成城市景观,与城市功能衔接,串联主要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与BRT、人行过街天桥衔接。 |
“八山三水”健康步道 | 以人为本,串山连水达海,山海步行通廊、城市绿链将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无缝对接,突出节点设计,强化观景体验。 |
资料来源:作者结合相关案例总结
5、从厦门实践思考城市品质提升的方法论
(1)规划“定盘”、设计“点睛”,系统规划和详细设计相互支撑
厦门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始终坚持系统规划和详细设计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撑,是一个由系统规划“定方向”、“定格局”、“定格调”、“定底线”,详细设计打造重点项目、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点睛出彩”的共同推动、持续发力过程。
系统规划方面,不断完善“1+1+N”的规划体系,包括一个“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作为引领厦门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的总纲,确定城市品质提升的方向、重点和步骤;
一张“空间蓝图”,实现空间全覆盖,确定整体格局和管控底线,并通过持续的动态维护,保障城市品质提升不走偏;
N个专项规划,形成城市品质提升具体项目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基本导则。详细设计方面,结合城市发展进程和空间开发时序,对重点地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进行精心设计,通过筼筜湖环境整治提升、环岛路沿线景观提升、空中自行车道建设、门户地区第五立面改造等不同时期的重点项目,来保证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并始终有亮点。
(2)坚持“共同缔造”,以“小尺度”、“微更新”、“渐进式营造”为主要方法
厦门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始终坚持“共同缔造”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基础,保障城市提升改造的主体多元化,避免政府大包大揽,避免市场为所欲为,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保障品质提升工作依靠市民、服务市民。
从人的需求出发,将引导城市转型发展的大项目与市民生活的小空间相结合,避免大拆大建,避免推到重来,以“小尺度”、“微更新”、“渐进式营造”为主要方法,通过空间活化利用、功能植入置换、基础设施完善等方式,将城市存量空间、建筑、景观乃至艺术组合在一起,打造丰富、有趣、便捷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沙坡尾的有机更新、依托旧铁路建设带状公园、“三旧”空间的活化利用等采用此方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尊重市场,突出特色,顺势而为,持续不断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城市品质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久久为功。例如,筼筜湖的四次反复治理历时30年,环岛路的建设历时20多年,并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调整。城市品质提升需要突出特色,通过筼筜湖、五缘湾等的持续改造提升,保持了生态环境的高品质,保持了山水城海的和谐关系。
通过环岛路的打造、全岛立体绿化工程、门户地区第五立面改造等,凸显了海岛城市、花园城市的特色。城市品质提升需要尊重规律,顺势而为,减少盲动性。例如,曾厝垵的改造就顺应了民宿旅游、文创旅游、网络旅游的扩散趋势,在前期自发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既降低了改造风险,也加快了改造速度。
【参考文献】
王树声.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16.
吴良镛. 中国人居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吴良镛. 积极推进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环境品质[J].建筑学报,1998(3):5.
邰丽华、李梦. 资本逻辑主导的城市空间生产研究[J].经济纵横,2019(2):26-33.
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杨·盖尔、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卡尔索普事务所等.翡翠城市--面向中国智慧绿色发展的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冯静、甄峰等. 西方城市第三空间研究及其规划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5):16-21.
■
文末彩蛋:筼筜秘籍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